發布時間:2020-09-07
萬頃碧波。洪澤湖湖面遼闊。湖內既有魚鱉蝦蟹,又有雞鴨鵝鳥,還有多種水生植物。南來北往的運輸船隊,川流不息,左右穿梭的漁船,極有觀賞價值。
百里長堤。洪澤湖東北--西南向為攔拱人工石壩,其余為天然湖岸防洪堤岸,有1800年歷史,建筑宏偉。
港塢帆墻。洪澤湖汛期水深、風疾、浪大,直接威脅著過往湖中漁船民的安危。湖東岸原有蔣壩、高良澗兩座避風港。隨著水運的發展,1966年加固洪澤湖大堤時,增建九龍灣、夏家橋、周橋三座避風港,1994年又在洪澤湖心建一座避風港,另加三座船閘,共有9處可供漁民避風之用。這些避風港,四周皆用石工砌成,安全系數較大。
奠淮犀牛。清康熙四十年(1701年),由河督張鵬翮、采庫司張弼安安排鑄造,作為鎮水之物,安放在洪澤湖大堤險要地段。牛身略小于真牛,腹部有鑄詞,距今有300余年。原有9具,尚存5具,分別存放在三河閘、高良澗高堰等地的湖堤上。
泄洪大閘。位于洪澤湖東岸的三河閘、二河閘、高良澗進水閘,均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造的,閘身建筑雄偉壯觀。
洪澤湖濕地景區,位于江蘇泗洪縣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實驗區內。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江蘇省最大的淡水濕地自然保護區,在全國內陸淡水濕地中排第11位,華東地區首位。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:內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,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和其他野生動植物、魚類產卵場、下草灣標準地層剖面。保護區擁有鳥類200余種,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大鴇、東方白鸛、黑鸛、丹頂鶴等,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6種。洪澤湖濕地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、中國十大生態休閑基地。
臨淮觀日。臨淮頭,為洪澤湖西岸之半島,三面臨水,古時為臨淮郡志,三國時,東吳大夫魯肅出生于此。抗日戰爭,解放戰爭時期,為洪澤湖管理局、洪澤縣人民政府所在地。后成為水產養殖基地。適宜觀看日出。
墓園春曉。位于洪澤湖西岸的半城鎮,設有雪楓墓園,園內安葬著新四軍四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彭雪楓將軍遺體。墓園大門兩側為時任蘇皖邊區人民政府主席李一氓題寫的對聯,墓東側建一座由鄧子恢題寫的淮北蘇皖解放區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塔,環塔有石碑13塊,銘刻著抗日烈士英名4079人。園內還有紀念館,陳列著烈士遺物和革命文物。已成為教育后代的革命基地。
老君遺蹤。位于洪澤湖南岸,淮河入湖處的老子山,古稱丹山,相傳老子(李耳)曾在此煉丹,故而得名。山上現有煉丹臺、青牛蹄跡和鳳凰墩等名勝古跡。
龜山晚眺。龜山,位于老子山南側,山形如龜,為歷代用兵之地,古稱龜山鎮。為秦漢以來歷史名鎮,留有夏禹治水之遺跡。清末仍有12座寺廟及建筑宏偉的洪澤都司署。清代為清河縣南陲重鎮。它扼立于淮河入湖口處,是淮運分流的天然魚嘴。山上有很多古跡,如安淮寺、水母井、古銀杏樹、淮瀆碑、名人石刻等。
明陵石刻。明祖陵,位于洪澤湖南岸,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、曾祖朱四九、祖父朱初一三代陵墓,始建于洪武十八年(1385年),用了28年時間才完成。清康熙十九年(1680年)大水沉沒。1966年,洪澤湖水位枯竭,祖陵的正殿、神路相繼露出,石刻雕群經維修后,恢復原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