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20-09-03
濕地是位于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,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,生長著很多濕地的特征植物。濕地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,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,與海洋、森林并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。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,因此濕地被稱為“鳥類的樂園”。濕地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,因而又有“地球之腎”的美名。
濕地幾乎遍布世界各地,但是人類對濕地真正認識只是近半個世紀的事。盡管目前國內外對濕地的定義還不完全一致,但是《濕地公約》的定義已經被各締約國較為普遍地接受。
“濕地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、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、濕原、泥炭地或水域地帶,帶有或靜止的或流動的、或為淡水、微咸水或咸水的水體者,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 的淺海區域。”按此定義,濕地包括湖泊、河流、沼澤(森林沼澤、蘚類沼澤和草本沼澤)、灘地(河灘、湖灘和沿海灘涂)、鹽湖、鹽沼以及海岸帶區域的珊瑚礁、海草區、紅樹林和河口等。為保護濕地中的豐富物種,1971年2月2日建立了全球政府間的《濕地保護公約》。《濕地公約》提出的濕地定義有助于濕地保護和管理,但是它只是列舉了濕地的外延,并沒有指出濕地的本質屬性。
濕地最明顯標志是有水的存在,通常我們可以根據水、植物和土壤等基本特征來識別濕地。
· 水——地表具有常年積水、季節性積水或土壤過濕;
· 植物——水生、沼生和濕生植物;
· 土壤——以排水不良的水成土為主,多富含有機質。
